我国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区域差异与演变分析

劳动是创造一切财富的源泉,对劳动生产率的探讨由来已久。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关于国民经济劳动生产率省域差异以及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的研究已经有不少成果[1- 4],但关于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的研究却很少。目前只有对海洋经济就业、技术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等的研究中涉及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内容[5- 7],而对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与演变的研究却未涉及。鉴于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我国经济又步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面临“人口红利”效应减退的背景,从劳动生产率角度对我国海洋经济进行分析具有积极意义。

1 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1. 1 研究方法

关于劳动生产率的概念与计算公式有多种,在现代经济统计资料中,就业人员数量是比较容易得到的数据,采用产值与就业人员数量的比值定义劳动生产率是常见的做法[8]。本文定义海洋经济产值与相应的就业人员数量的比值为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衡量区域差异的方法很多,本文选取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衡量我国11个沿海省、市、自治区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的总体差异水平,并通过测度变异系数和对数标准差来检查区域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的σ-收敛性。将我国海洋经济划分为环渤海、长三角和泛珠三角3个区域,对泰尔系数进行分解,分解为地区内差异和地区间差异并进行测度。通过对比各时间段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高低排名变化来揭示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演变过程。

1. 1. 1 基尼系数和泰尔(Theil)指数

基尼(Gini)系数和泰尔(Theil)指数都是从整体上衡量一定范围(一国或地区)内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相对统计指标,现已经成为度量经济不平等的主要指标。基尼系数的值域为[0,1],一般认为0. 2以下为“高度平均”,0. 2~ 0. 3为“相对平均”,0. 3~ 0. 4为“比较合理”,0.4~ 0. 5为“差异较大”,0. 5以上为“差异悬殊”[9]。泰尔指数越大,表明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水平越大,反之差异水平越小。

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formula

泰尔(Theil)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1)和式(2)中,X i= patch(X 1< X 2<…< X n)。

Y i代表11个沿海省、市、自治区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n= 11;P i为第i个沿海地区人口数量。

泰尔指数可以进行分解,能够将总体差异分解为地区内差异和地区间差异。将整个研究地域范围划分为j个地区,定义T j为按照泰尔公式计算的第j个地区内的所有区域间的泰尔指数值[10]。本文中将沿海地区划分为3个海洋经济区,即j= 3。则泰尔公式可以分解如下:

formula

式中:Y j为第j海洋经济区的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N j为第j海洋经济区的总人口;Y=ఒY j,N=N j;T WR表示区内差异,T BR表示区间差异。

1. 1. 2 σ-收敛性检验

收敛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体在人均收入、经济增长等方面随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相似或接近的追赶过程[11],因此收敛是低效率经济体向高效率经济体收敛的过程。σ-收敛性是指检验指标在不同地区的离差随时间的推移而趋于下降,其优点在于接近现实中人们对收敛的直观理解,即测度结果图形逐渐下降。σ-收敛性检验有两种常见的测度方法,一种是指标的变异系数(或加权变异系数),另一种是指标的对数的标准差[9]。尽管它们有时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但当测度指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或帕雷托正态分布时,测度结果会相同的[12]。本文选用两种方法共同测度,其中变异系数可分为非加权变异系数和考虑人口因素的加权变异系数。若在年份t+ T满足CV t+ T< CV tσt+ T<σt,则称指标在T阶段σ-收敛,否则为σ-发散。

非加权变异系数公式:

formula

考虑到人口因素的加权变异系数公式:

formula

对数标准差检验方程为:

formula

式中:Y i,t表示t年份第i个沿海省(市、区)的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patcht年份沿海各省(市、区)海洋经济的平均劳动生产率;P i,t为沿海第i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数量,N= 11。

1. 2 数据选取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1997—2005年各沿海省(市、区)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及主要海洋产业年末就业职工人数,2006—2013年沿海省(市、区)海洋经济总产值及涉海就业人员数量,1997—2014年11个沿海省(市、区)的年末常住人口数量为原始数据。原因是我国海洋经济统计口径经历多次调整[13],《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7》全面改版, 2006年开始的统计数据口径较以前宽泛。数据来自《中国海洋统计年鉴》(1998—2014年)和《中国统计年鉴》(1998—2014年)。尽管不同年份时段统计口径不同,但本文选用的方法考察的是差异的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并且同一年份各沿海省(直辖市、自治区)统计口径相同,不影响最终的计算结果。

2 中国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的总体特征

2. 1 我国海洋经济具有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我国海洋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根据《2015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5年我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到64 669亿元,涉海就业人员数量为3 589万人[14],劳动生产率到达18. 02万元/人,是同期国民经济劳动生产率的2. 06倍。海洋经济往往具有资源依赖、国家主导、技术与资金密集和高风险等特征[15],并且主要发生在经济活跃的沿海省(直辖市、自治区),与陆域经济有很多不同。我国的海洋产业比陆域产业更具就业吸纳潜力,涉海就业人员呈现出就业人数稳步增长、占总体劳动力比重及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特点[16]。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经济的劳动生产率一直明显高于国民经济的劳动生产率,这也一定程度上表明海洋经济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如图1所示(注:计算中用到的2002—2004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数量为拟合推算)。

picture

图1 2001—2015年中国海洋经济与国民经济劳动生产率对比

2. 2 主要海洋产业之间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大

随着海洋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海洋经济逐渐形成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12项主要海洋产业。这些主要海洋产业覆盖了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有的属于传统海洋产业,有的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海洋产业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然而主要海洋产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大。如2014年海洋生物医药业的劳动生产率到达258. 10万元/人,而海洋盐业劳动生产率仅为2. 69万元/人。2014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劳动生产率对比情况如图2所示(注: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合并计算)。

picture

图2 2014年中国主要海洋产业劳动生产率对比

2. 3 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区域极差明显

极差是指某一指标的最大区域值与最小区域值之差,反映的是一种极端的绝对差异状况,是区域经济差异中最简单、最直观的度量方法。我国海洋经济主要分布在从南到北的11个沿海省、市、自治区(港、澳、台未纳入统计),区域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极差明显。2014年,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最高的上海市达到29. 06万元/人,而劳动生产率最低的海南省为6. 64万元/人,极差达到22. 42万元/人。2014年,我国各沿海省(市、区)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如图3所示。

3 中国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区域差异及收敛性分析

3. 1 区域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差异分析

3. 1. 1 总体差异衡量

采用基尼系数式(1)和泰尔指数式(2)对我国1997—2013年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并观察其走势变化。基尼系数不考虑人口指标,而泰尔指数考虑人口指标。是否选择考虑人口权重因素作为地区差异指标,取决于作者的主观判断和地区差距是否受到人口分布的影响[17]。本文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计算,测度结果如图4。从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的变化走势中发现我国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从1997—2005年在振荡中上升,在2005年达到最大,并在2005—2013年逐渐减小。从整体上讲,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的走势近似呈现倒“V”字形状。以基尼系数为基准,我国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在1998—1999年和2009—2014年处于“相对平均”水平,1997年、2000—2003年和2006—2008年处于“比较合理”水平,而2004—2005年处于“差异较大”水平。所以可以认为我国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在1997—2014年经历了从“相对平均”→“比较合理”→“差异较大”→“比较合理”→“相对平均”的变化过程。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后我国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区域差异处于“相对平均”水平,总体上处于均衡状态。

picture

图3 2014年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对比

3. 1. 2 σ-收敛性检验

采用变异系数式(4)和式(5)和对数标准差式(6)对我国1997—2013年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区域差异的σ-收敛性进行测度,并观察其走势变化。测度结果如图5,表明采用非加权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对数标准差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曲线走势相同,并且与采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测度的结果走势相近,这增加了可信度。结果表明1997—2005年我国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区域差异在震荡中σ-发散,2005—2014年震荡中σ-收敛。我国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经历了发散到收敛的过程,说明从劳动生产率角度我国海洋经济从差异不断扩大的非均衡发展逐步转向差异缩小的均衡发展转变,这有利于我国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无论是区域劳动生产率差异的长期拉大还是差距过大,都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picture

图4 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测度结果

picture

图5 σ-收敛性测度结果

3. 2 区域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差异分解

泰尔指数是一个具有可分解性的不平等测度指标,可以将总体差异分解为地区内差异和地区间差异,从而便于考察和揭示地区内差异和地区间差异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以及各自在总差异中的重要性及其影响。这为能够进一步细致研究我国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区域差异情况提供有效手段。传统上我国海洋经济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域。其中,环渤海经济区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长三角经济区包括江苏、上海、浙江;珠三角经济区指广东。本文将地理接近广东的福建、广西和海南纳入长三角经济区,称之为“泛珠三角经济区”。这样我国海洋经济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并运用泰尔指数分解公式式(3)进行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差异测度(表1和表2)。

表1 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区域差异泰尔指数分解结果

table

注:T= T BR+ T WR
表2 三大经济区域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地区内差异

table

续表

table

注:T BR= T P1+ T P2+ T P3

结果表明:三大经济区域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地区内差异远远大于地区间差异(图6),地区内差异在总差异中比重在80%以上,而三大经济区之间的海洋经济劳动生产差异不大。三大经济区中环渤海和长三角的区内差异明显大于泛珠三角的区内差异,环渤海区内差异波动较大。观察2008年之后图形(图7)走势,三大经济区的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区内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说明从劳动生产率角度环渤海经济区的非均衡发展程度较大,应予以重视。

picture

图6 总体差异泰尔系数分解

4 中国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演变格局分析

为了观察我国沿海省、市、自治区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将1997—2014年划分为4个阶段,计算4个阶段沿海省、市、自治区海洋经济平均劳动生产率并由高到低进行排名(表3)。排名结果表明:上海、天津排名稳定靠前,江苏的排名提升较大;广西、海南排名长期靠后,辽宁的排名逐步下降;山东、浙江、福建比较稳定,广东略有下降,河北的波动最大。根据现有对海洋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和海洋产业布局的一些研究成果的分析可知,不同海洋产业的区域布局不均衡程度差异很大[17- 20],而不同海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异明显,这是引起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例如,天津的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较为集聚,上海的海洋渔业产值比重则很低,辽宁、广西、海南的海洋渔业比重较大。

picture

图7 地区内差异泰尔系数对比
表3 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排名

table

5 结论和建议

5. 1 结论

基于前文分析可以知道:1997—2014年我国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总体区域差异呈现倒“V”字形走势,2004—2005年差异最大并处于“差异较大”水平,2009—2013年处于“相对平均”水平。1997—2005年我国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区域差异σ-发散, 2005—2014年σ-收敛。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三大经济区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地区内差异占总体差异的绝大部分,而地区间差异比例较小,地区内差异以环渤海为最大;上海、天津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排名靠前,广西、海南排名靠后,江苏的排名提升较大,辽宁的排名逐步下降,河北的排名波动最大。

5. 2 建议

我国海洋经济长期保持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并且在2009年之后总体差异逐渐变小,这是不小的成绩。然而,“刘易斯拐点”到来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背景下,新兴经济体增长的关键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1],海洋经济同样面临着提升劳动生产率的任务。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努力提高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系指,在各种要素投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达到的额外生产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途径[22]。海洋经济本身具有的国家主导,高技术和高资金密度等特点,更有条件通过技术进步、体制优化、组织管理改善等无形要素推动海洋经济增长。

(2)促进海洋产业合理布局,努力提高传统海洋产业劳动生产率。我国海洋经济长期存在着海洋总体开发不足与局部开发过度的矛盾[23],应因地开发海洋矿业和海洋油气业等资源依赖型海洋产业,积极开发海水利用、海洋医药等新兴海洋产业;努力提高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分布较均匀的传统海洋产业劳动生产率。

(3)统筹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经济本质上属于区域经济[24],以区域协同发展的思维统筹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破除行政区划带来的发展障碍,尤其是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差异大,涉及行政区域多,更应以协同发展的思维,推动区域海洋经济提升质量和效益。

手机扫一扫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