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生态压力及对策分析

渤海地处北温带,入海河流众多,流域范围广阔,是我国唯一的内海。渤海营养盐输入丰富,产卵场众多,饵料生物丰富,三角洲等滨海湿地生境广阔,生物多样性丰富,素有"鱼仓"和"海洋公园"的美誉,渤海生态系统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支撑作用[1-4]

环渤海地区也是我国快速发展的重要经济集聚区和基础产业分布区之一。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山东黄河三角洲等地区正在快速发展,以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三大城市群为核心的我国重要人口集聚区已经形成[5-6]。但由于渤海三面环陆,仅东面通过渤海海峡与黄海相连,水域封闭性强,自净能力弱,沿海开发活动带来的污染物排海、自然生境破坏等对渤海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也在逐步加重。

1 主要生态压力

1.1 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

2013年夏季海水环境质量监测结果显示,渤海中部海域水质状况良好,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三大湾的近岸海域污染较重,第四类和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11 420 km2,约占渤海总面积的15%。主要超标物质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等[7]。2006—2013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质污染总体呈加重趋势,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由20 080 km2增加至33 400 km2,其中劣四类海域面积由2 770 km2增加至8 490 km2[8-10]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渤海的环境污染已到了临界点,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遏止污染,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那时,即使不向渤海排入一滴污水,单靠其与外界水体交换

恢复清洁,至少也需要200年[11-12]

1.2 海洋环境灾害频发

2013年,渤海共发现赤潮13次,累计面积约1 880 km2,占渤海总面积的2.4%[7,10]。海水的富营养化状态是发生赤潮的前提和诱因,近两年的《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报道显示,渤海的富营养化海域主要集中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的近岸局部区域[9-10]。位于渤海湾底部的天津近岸海域近十几年来始终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13],而天津近岸海域正是渤海一个典型的赤潮高发区[14-15]。赤潮的发生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海洋渔业和水产养殖业遭受巨大损失,甚至危及人类的身体健康[16-17]

近年来,我国渤海海域溢油事故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溢油规模也越来越大。2002年11月23日发生在天津海域的"塔斯曼海"轮事件溢油超过200 t[18-19];2011年6月开始,蓬莱19-3油田持续几个月的溢油事故更是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20-21]

1.3 典型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河口为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区域,是许多重要海洋经济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和栖息地;海湾为深入陆地形成明显水曲的海域[22],是人类从事海洋活动的重要场所。连续多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渤海近岸海域的双台子河口、锦州湾、滦河口-北戴河、渤海湾、黄河口和莱州湾等6个典型生态系统均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其中锦州湾始终处于不健康状态[7],主要表现为滨海湿地面积萎缩明显,砂质岸线减少,生物栖息地受到破坏。大规模围填海、陆源污染、生境丧失、海洋资源开发活动等是影响其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

1.4 自然岸线持续减少

自然岸线是维护海洋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的基础,其比例变化是衡量海洋生态系统受人为干扰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岸带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大量滩涂、盐田、水域等转化为建设用地,扩张速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直接后果就是环渤海自然岸线比重持续下降。自然岸线的破坏与滩涂湿地生境的大量丧失,导致潮间带生物多样性、栖息密度及生物量明显下降,海岸带生态系统日趋脆弱。

1.5 优质渔业资源衰竭

渤海渔业资源已岌岌可危,从1982年的75种下降到目前的30余种,主要资源以中上层小型鱼类为主。传统经济鱼类像刀鱼、小黄鱼、真鲷等濒临绝迹,鲅鱼、黄姑鱼、鲈鱼、鲳鱼等也是日渐减少,渤海底层的水生物资源,只有20世纪50年代的1/10。中国对虾年渔获量在1983年、1992年和1998年分别为1.43万t、0.49万t、0.17万t,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23-25]

导致优质渔业资源衰竭的主要原因是捕捞强度加大,水域污染,海水淡化过程中大量浓缩的高盐水排放入海等。而且近些年来,各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地下水资源被破坏等问题,使得入海径流大大减少,这些都是造成渤海海洋生态用水量逐年降低、海水盐度不断升高的原因[5,26-27]

2 生态退化原因分析

2.1 石油、化工等重工业发达

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两大石化产业基地,以及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华北油田、辽河油田等均位于环渤海沿海地区范围内,炼油能力、乙烯生产能力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从近几年的发展态势来看,重化工产业仍在向这一区域呈增长态势,如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等。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秦皇岛、唐山、天津滨海新区和沧州市,其产业无一例外地体现为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差异仅在程度上不同而已。目前形成的主导产业门类对土地、水资源、能源、矿产等资源的消耗量大,同时在其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也比较大[28-29]

2.2 流域污染物排海压力大

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渤海遭到了严重污染。环渤海地区拥有的黄河水系、辽河水系、海河水系和滦河水系,将大量的工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汇入渤海。2013年,渤海主要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有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氨氮、总磷、重金属(铜、铅、锌、镉、汞)和砷等。其中,化学需氧量106万t,石油类6 609 t,营养盐66 565 t,重金属1 188 t(铜283 t、铅283 t、锌605 t、镉15 t、汞1.7 t),砷69 t[7]

2.3 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严重

2013年,对渤海沿岸84个陆源入海排污口实施了4次监测,只有16个排污口4次监测均达标,有27个排污口4次监测均超标。滨州、天津、大连、葫芦岛、锦州等沿岸监测排污口达标率很低,均不到30%。同时,对渤海17个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进行监测,其中17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的水质要求,主要超标物质是无机氮、化学需氧量和活性磷酸盐[7]

2.4 海岸带开发迅猛及围填海工程建设

海岸带处于陆地与海洋的过渡地带,生态系统类型复杂,生态服务功能多样,在维护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具有丰富的资源、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良好的地理位置,海岸带成为人类活动最活跃和最集中的地域,其独特的海陆特性使得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工业、城市建设、港口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海岸带资源和生态环境都遭到了严重破坏[30-32]

围填海造地是现代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扩大社会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但大规模围填海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会侵占大量的滨海湿地和浅海资源,改变自然海岸线,影响自然景观,破坏鸟类、鱼类和底栖生物的繁殖场所。据统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77 000 km2的渤海海域面积里,围填海总面积已近400 km2[33-34]

2.5 入海泥沙的大幅度减少

关于渤海渔业资源渐趋枯竭的原因,除了归咎于污染和捕捞过度这两大突出问题外,黄河等入海径流和泥沙的大幅度减少,也是制约渤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渤海渔业资源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不应只注重治污、限捕等措施,还应该强调保持一定生态淡水流量的重要性。黄河等河流每年向渤海输入巨量的淡水、泥沙和各种营养物质,渤海的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繁殖的大部分营养物质是从黄河等河流输送入海的。黄河的高泥沙含量世界罕见,其中的颗粒有机物是鱼虾类的直接饵料,其入海泥沙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影响了对鱼虾类的供饵力,并加剧了河口和近岸海域的污染程度,河口和沿岸低盐度区的产卵场和育幼场的功能丧失殆尽,严重制约了渤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5]

3 缓解生态压力的对策

3.1 强化海洋环保意识

海洋环境问题主要源于人类对海洋自然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而这些损害环境的行为与人们对海洋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密切相关。加强海洋环境教育,增强民众的海洋环保观念,提高地方决策者科学用海的意识,是解决海洋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保护好海洋环境的基础。首先,要在环渤海地区各级领导中树牢科学发展观,强调和贯彻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相协调的指导思想,加强政府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能建设,建立起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在制定海域开发利用规划,调整海洋产业和生产力布局时,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进行充分的环境影响评价,避免决策失误,从源头上控制住渤海环境问题的产生。其次,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增强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激发民众积极投入到保护和修复环渤海地区自然生态的活动中去,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争取社会各界对渤海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与支持[6,36-37]

3.2 制定渤海环境保护法

关于半封闭性海域的环境保护问题,国际成功经验是立法先行。唯有制定完善的、充分考虑到区域的个性和特殊性的立法,才能对半封闭性海域环境实施规范化管理。在环境立法保护方面,日本濑户内海和美国切诺匹克湾的治理经验值得中国借鉴。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在保护渤海环境过程中虽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未能充分体现对这片特殊海域的特别保护。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是现行的立法与渤海环境及环境污染的特殊性不相适应,因此必须按照陆海一体的总体思路,把影响渤海环境的各种生产、生活活动,尤其是陆上活动纳入立法范围,制定专门细致的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才能为改善渤海环境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38-41]

3.3 建立生态红线制度

生态红线是依据"保底线、顾发展"的基本原则,用于辨识和保护生态价值较高、生态系统敏感、具有关键生态功能的区域。应尽早建立完善渤海生态红线制度,针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生态脆弱区等划定生态红线区[42],实施分类管理和控制,确保海洋生态的主导功能不降低,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3.4 建立健全总量控制制度

渤海作为一个有明确边界的环境管理对象,对其进行治理的最有效方法是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并将其纳入渤海环境保护法中。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必须小于海洋环境容量。这里的海洋环境容量是指在充分利用渤海自净能力和不造成污染损害的前提下,渤海海域所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总量控制制度实现的关键是切断污染源,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将沿渤海区域工业污水、生活污水集中处理、集中排放;②淘汰和关闭技术落后、污染严重、高耗能的企业,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总量;③加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增加环渤海地区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④重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⑤重点抓好污染严重城市的毗邻海区、河口及海湾,促进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的改善,实现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43-45]

3.5 建立环境灾害预警机制

建立赤潮灾害数据综合分析处理平台,跟踪掌握可能因赤潮引起的渤海水质变化态势,开展赤潮生成条件预测,预报赤潮发展趋势,评估赤潮灾害影响;建立溢油漂移路径数值预报模式和溢油灾害污损预评估系统,开展溢油灾害预警预报,提高渤海溢油的监测和预测能力[23,46-47]

3.6 严格控制围填海

为减少围填海活动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自然岸线和近岸海域资源,应严格执行项目用海预审、审批制度和围填海计划;由向海延伸式围填海逐步转变为人工岛式和多突堤式围填海,由大面积整体式围填海逐步转变为多区块组团式围填海;在大规模围填海活动的附近海域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严禁超标排放;施工避开鱼类、虾类等海洋生物的产卵期和珍稀濒危动物洄游区。

3.7 修复渔业资源

针对渤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局部水域生态呈现荒漠化等严峻形势,尽快制定国家行动规划,切实保护水生生物资源。一是通过人工增殖放流补充渔业资源;二是通过建设人工鱼礁促进藻类繁衍,为鱼类等水生生物生存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条件;三是通过转产转业降低海洋捕捞强度[5,48]

4 小结

从海水水质、岸线、渔业资源等角度阐述了渤海海域的主要生态压力及导致生态衰退的根本原因,期望能够引起海洋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遏止污染和破坏,缓解渤海目前的生态压力,实现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手机扫一扫
加入收藏